菩薩會戒開示〈上〉

朗欽加布仁波切 6/1/2001教授於岡波巴中心)

今天在聽聞佛法的一開始,首先我們要想到,有遍滿虛空的眾生,就有這麼多的業及煩惱;因為有業及煩惱的緣故,所以產生這麼多的痛苦。今天我們是為了要使一切眾生脫離煩惱,並且希望他們都能獲得清淨的佛果,所以來聽聞這個珍貴的菩提心教法。關於這珍貴菩提心的妙寶,十九世紀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說:「有菩提心是殊勝的;沒有菩提心的話,就失去了方便。」沒有一個佛是不具備菩提心而能成佛的。過去的諸佛依菩提心而成佛,未來的諸佛依菩提心而成佛,現在諸佛同樣也是依止菩提心而成佛。如果你不具有菩提心的話,無論聽了多麼深的佛法,都仍然是不完全的。

如果真的要講菩提心的利益,其實是無量無邊的。為什麼一開始就要講菩提心的利益呢?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一開始也是先講菩提心的利益;我的根本上師昆努仁波切在《菩提心贊頌寶炬》中,同樣也以講授菩提心利益做開始,因此我也是要先說菩提心的利益功德。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大略說一點。

華嚴經,「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間利益,堪為諸殊勝業作利益,作依作根也。」具有菩提心才有成佛的可能,沒有菩提心的話,無論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成佛。要進入大乘,就必須先對菩提心有充分的了解,然後才能對成佛生起決定的信心。菩提心是一切的根本及精要。就算是要修氣脈,若是不具有菩提心,也沒辦法得到圓滿成就。不具足菩提心的人,對空性的了解也不可能圓滿,就像阿羅漢沒辦法成就佛果一樣。有些人只注重心的某一部分的小小禪定,而修養菩提心,這就像是沒有看到大海,卻只注意牛走過的腳印一樣。菩提心是入大乘教法的主幹、根本,是佛所說一切教法精髓的地方,修行道路一開始的關鍵就是菩提心。

有些人以為發菩提心就只是發一個希望一切眾生成佛的願而已,這是不了解它的重點;有些人認為發菩提心就好像只是不殺生、不講謊話等等,只是受一些戒而已;而有些人不敢受菩薩戒就是因為怕守這些戒。眾生有種種不同的心態,就好像佛陀在講甚深空性的時候,有些眾生就聽不下去。其實,大家在受皈依的時候,皈依的規律裡就包含了不殺生的戒律;因為皈依的時候說不傷害一切的眾生,就是不殺生的意思。就算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當沒有慈悲心的時候,這世間就會混亂不安,就像最近尼泊爾政治情況一樣。總而言之,了解菩提心是非常重要。

從前阿底峽尊者在菩提耶佛陀成道之處繞塔經行的時候,他的心裡突然想到,我們要成佛的一切諸法中何者是最重要的呢?當他心裡這麼想的時候,他抬頭一看佛塔上面的天空,有很多天人在互相講話,也在談論這個問題。其中一位天人提到要成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阿底峽尊者聽到了這些,因此也認為的的確確菩提心是成佛的關鍵。之後,他所寫的《菩提道燈論》等等著作,都是在闡明菩提心重要性的論著。我們的一切修行,從一開始的前行、正行、到結行的迴向,都要以菩提心作基礎來修。

要生起菩提心的開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親愛自己的獨生子女,所生起的種種照顧之心一樣,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們也要以這種方式對一切眾生起無量悲心。但是即使這樣子的悲心也不是只有佛教才有的,外道裡也有這樣子的悲心。舉個例子說,從前印度有個外道,也去岡底斯山朝聖,因為他們相信岡底斯山是陰陀羅神(遍佈天神)的聖地。陰陀羅神為了考驗這個外道,在岡底斯山上化現了一座宮殿,裡面有一個法座,在寶座上坐有一隻小狗。陰陀羅神為了考驗他,在岡底斯山掀起一陣大風,讓這位外道覺得快要凍死掉了,然後陰陀羅神化作一個人,對他說:你趕快到那宮殿裡把小狗趕走,躲在裡邊就不冷了。這位印度教徒對化作人的陰陀羅神說:不可以,我是眾生,小狗也是眾生,還是讓小狗在那邊,我死掉沒關係。這也是一種悲心的發起。

但是這種悲心在佛教裡是不夠的。佛教的悲心不僅是希望眾生脫離痛苦,更希望眾生能得到佛果,這樣的悲心跟外道的悲心是不一樣的。一般人都只是嘴巴上面講講,希望一切眾生得到佛果,卻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關鍵所在。其實要發起真正的菩提心不是那麼簡單的,要一步一步來。為什麼要先受這個菩薩戒,就是因為先受了菩薩戒,就有了依止,可以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然後開始精進的修行。這就像世間法用法律、規矩來依止,才有行為的準則一樣。就如同總統就職要有舉手宣誓的儀式,同樣的,受持菩提心也要發願。只有當內心真正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才會很自然的去幫助別人,就像母親要幫助子女一樣,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而且一旦對輪迴還有貪著的心念,也就沒法真正得到出離的佛果。總而言之,菩提心是非常重要,必須對菩提心不共的功德有所了解,而不是僅僅在字義上講講而已。

以達賴喇嘛為例,雖然他沒有錢,可是不論走到哪裡都很受到人們的歡迎,這是因為他具有真實菩提心的緣故,自然而然人們看到他就會產生歡喜。昆努仁波切在「菩提心讚頌寶」裡講過,如果要在世間上講人人都會歡喜的談話,那一定就是具有菩提心內容的話。如果光是在字面上提到菩提心就能有這樣的利益,具有菩提心涵義的談話就更不用提了。

明天所要傳的菩薩戒儀軌是直貢舉的始祖吉天宋恭所寫的。這儀軌有個具有極大加持的故事。當吉天宋恭在直貢的寺廟時,第一世的噶瑪巴杜頌欽巴來到直貢岡波巴有三個由康巴地區來的弟子,其中一個是帕摩竹巴,一個是杜頌欽巴,以及賽東修貢(兔唇)。吉天宋恭是帕摩竹巴的弟子,就輩份上而言,杜頌欽巴要吉天宋恭來的高,因此當杜頌欽巴來到直貢時吉天宋恭派數以萬計的僧人來歡迎他。當杜頌欽巴從遠方走來的時候,剛開始看到的吉天宋恭是平常人的樣子;但是當他走的更接近時,他看到吉天宋變成龍樹菩薩的樣子;等到達其面前時,吉天宋恭卻又成了釋迦牟尼佛的樣子。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杜頌欽巴也非常尊重吉天宋恭,請吉天宋恭傳給他菩薩戒。吉天宋因為尊重杜頌欽巴的是岡波巴的親傳弟子,所以也請杜頌欽巴傳授他菩薩戒。所以在現在的史書裡,噶瑪噶說杜頌欽巴傳菩薩戒給吉天宋恭,而直貢舉說吉天宋恭傳菩薩戒給杜頌欽巴帕摩竹巴的另一弟子尼阿,據說成就了很多的神通,包括可以騎在發瘋的熊身上等等,雖然尼阿的年齡比吉天宋恭大,他也請吉天宋恭傳給他菩薩戒。很多像這樣子的大成就者都請求吉天宋傳授菩薩戒。

吉天宋恭講的金剛語結集裡面特別提到,大、小乘的根本分別是在於發心,顯教與密續的分別是在於灌頂,而佛教與外道的分別則是在於皈依。如果具有廣大的心量,即使修的是小乘法,也能轉到大乘的道路上。對於初發心修學的人來說,最主要的行為依止是在於世俗菩提心,加上正見作為所需要的助緣,進而得到解脫,最後以勝義菩提心證悟究竟了義的結果。世俗菩提心並不是我們所要證悟的結果。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開始時最重要的是善良心。 有一句話說,如果具有善良心,所證到的菩薩十地、五道也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發心是惡的,就會墮入三界九地和世間五道。九地包括欲界、色界四禪天、和無色界四禪天;五道則是把六道裡的天道與阿修羅道算為一個。

同時,就像我們要請轉輪聖王來,必須先要把環境整理乾淨,國王才會來一樣,當我們要請授菩薩戒時,也要先把自己的心清理乾淨,以善良心把不好的心念去除乾淨,然後才能具足菩提心。所以這次傳菩薩戒時,必須要先清淨會場,把會場佈置莊嚴,這並不是由於我個人的偏好,而是有這麼一個緣起的關係。有一個常啼菩薩的故事:在他求法過程中,為了請聖法菩薩傳他菩提心戒,也想把傳法的地方整理乾淨,但是因為有魔障干擾,使他怎麼也找不到水,於是他為了打掃環境,就把自己的手割開來,用血來清理環境,最後才求到這個法。像菩提心這麼珍貴的東西,即使是有再多的金銀財寶也買不到。只有具備一顆善良的心,才能接受到菩提心的教法;否則,如果是具有惡心的人,則會連聽也不想聽,根本接受不了菩提心的教法。今天大家能坐在這裡接受菩提心的教法,正是因為過去積集的福德因緣所造成的。

在佛法裡,世俗菩提心被比喻為是父親,而般若空性就像是母親一樣。為什麼說般若空性是母親呢?因為從空性裡可以生出佛、辟支佛、菩薩、外道等種種。為什麼說世俗菩提心像父親呢?這就像一般人是跟著父親的姓氏,我們正是因為與生具有世俗菩提心,所以可以被稱為菩薩。世俗菩提心強調要以慈悲心作為依止。若不具足世俗菩提心的話,那就會像是聲聞緣覺一樣,因為他們沒有發菩提心。

要了解世俗菩提心,可以從三部份來講:一、學習何為四無量心,二、發起殊勝菩提心,三、世俗菩提心的學處。修習四無量心的意義在於利他。一般人做事情都先自己的利益開始著眼,但是因為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利益,最後反而對於他人與自己兩方面都造成傷害。聲聞緣覺由於並沒有生起利他的心念,所以並沒辦法成就佛果。也就是說只有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的話,則有這樣的過患

《入菩薩行論》中說,「珍貴菩提心妙寶,未生菩提願生起,已生菩提不退轉,願增益更得上」。為什麼稱為「珍貴菩提心妙寶」呢?這是因為悲心而希望從輪迴痛苦中解脫成就佛果,這個心願就是菩提心。因為悲心是利他而沒想到自己利益的,所以稱為妙寶;如果能夠真正了悟到無我,則同時證入了勝義菩提心的境地。也就是說,在這句裡包含了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兩重意義。「未生菩提願生起」,義指要使未生菩提心生起的方法就是四無量心。「已生菩提不退轉」,義指我們要隨時增長這個殊勝的菩提心。「願增益更得上」,義指我們要學習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的學處,依止四無量心來修習。簡單的說,就是要依止在慈心和悲心上。更簡短的說,就是要從悲心開始著手。

佛教強調依止四無量心而得佛果,但是外道也有慈、悲、喜、「四住」,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成就梵天果位。「四無量心」與「四住」差別包括:一、前者有脫離輪迴的出離心願,而後者沒有此心願。因為四住的梵天果位還是在色界裡輪迴。二、四住不具有菩提心。三、外道對空性沒有真正的了解,而佛教強調遠離戲論的空性。四、四住不了解無我的道理,認為有個真我的存在。由於有這四點不同,外道無法證得真實遍智無量佛位。為什麼說無量呢?第一、所證得的功德是無量的,第二、所利益的眾生是無量的,第三、我們所要生起的心量是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