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修菩提心

朗欽加布仁波切
參、觀修菩提心
        菩提心可分世俗及勝義二項,勝義菩薩心於大手印正行中另行闡述。
於此講述世俗菩提心欴觀修。

一、發心之體性、分別、方式

<一>體性

        發菩提心具兩項體性,彌勒云:[所謂發心為利他,希願圓滿正菩提。]第一項指
思惟欲使一切眾生遠離苦因與苦果,以悲心緣取眾生;第二項是指思惟欲圓滿佛果,以
智慧緣取圓滿菩提。二者皆不應離。

(二)分別

        依發心力有三種分別。就第一項以悲心緣取眾生而言,並無分別;就第二項而言,
則有所別:一、思惟自己先成就佛果,如國王般發心:雖名為大願發心,實則心力最小。
二、希願自己與眾生同成佛果,如舟子般發心:雖名為正智發心,其心力中等,如至尊
慈氏。三、思惟一切眾生先成佛果,如牧童般發心;名為無比發心,其心力至大,如至
尊文殊。

        就地道而論,有四分別:一、資糧與加行道乃[信受發心],此時心續中足以生起
具性相之世俗菩提心,但勝義菩提心則僅聞其總義,並未證悟,故名[信受發心]。二、
自初地至七地乃[增上意樂發心]於襌定中停止煩惱意識,於後得位中雖有微細我執,
但不成陣礙,故名﹁增上意樂發心﹂。三、三清淨地乃[異熟發心],於昔資糧道、
加行道時,所發祈願即將實現,如同莊稼將熟,是成就廣大利他之時機,故名[異熟
發心]。四、佛地乃[斷障發心],其已淨二障及習氣,此刻不唯已滿往昔所發世俗菩提
願:[直至得證菩提為止。]且使所證勝義菩提不損反增,並使其他眾生開始發起無量
菩提心,故名之。

        世俗菩提心於資糧道、加行道中清淨得生,而勝義菩提心於資糧道中為聽聞;於
加行道中為體會:於見道中為證悟:於修道中為現前。
所謂[三清淨地]指八、九、十等三地。因八地以上即不退轉,故名。

(三)方式

        世俗菩提心發心方式有願心及行心二種。(入菩薩行論)云:[如人盡了知,欲行
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立誓證果,名為願菩提心:思惟欲證彼因,或思
欲行六波羅蜜,而願力行,此時為行是因而立誓,故名行菩提心。如是發願菩提心與發
行菩提心,即是世俗菩提心。如是發心後,在資糧道及加行道中長期修習,最終於見道
位時對萬法實相,離戲本智空性如實證悟,此即勝義菩提心。

二、生菩提心之因

         生起勝義菩提心之因,即[親近證遍智,善集福智眾,於法無分別,最上真智生。]
[上師聖正]指於外在上師,視同圓滿佛陀,而令師喜悅,不使厭煩。依彼後圓滿受
持內在上師,即悲智二者。[觀修聖正]為積聚廣大福德與智慧資糧。[證悟聖正]係以
此觀修力,最後現前證悟見道位之空性智慧。須依性相熟習力而出生。

        世俗菩提心之出生須依儀軌,此中又分中觀與唯識二軌,或稱[深見]及[廣行]
二軌。吾人可依吉天宋恭的(發心廣軌)而求受。為使所發菩提心不損且增,隨時可再
行自受,儀軌如(達瑪基諦口傳),或止貢法王慶列倫珠之(獅語)。

三、菩提心之觀修:前行、正行、結行

菩提心之觀修可分前行法、正行立誓、結行修自他喜樂三項。
  首先前行法:視上師為佛,觀想資糧田,以七支供養廣積資糧,修四無量心:基
於此,再依寂天意,捨三執受;斷除三執受之根本即我執,此亦是修施身法之目的。

吉天宋恭所著之(乞士積資法)亦是以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之修心軌則為基礎。此
處所述教法亦為修心。清楚念誦[直至得證菩提要..]而行具四特點之皈依。

        其次正行:誦[譬如往昔諸如來,得生利眾菩提心]之誦文,此係依佛及佛子往
昔如是發願而發殊勝願菩提心:後[勤習菩提薩埵行,依彼次第如是齊]二句係指發行
菩提心,開示學習之對象:[但為利益眾生故,得生利他菩提心]二句,係我亦隨彼而
學,發起殊勝願行菩提心,同時亦盡力使心契合所學之要項三戒、修習六度因:在證得
勝義法性後仍學習使其增廣。如此思惟後念誦三次,最後諸佛菩薩言:[行此方便。]
己云:[吾願。]同時心中確知已獲戒體,獲得戒體之時是三覆誦之最後覆誦。

        結行則修自他歡喜。誦[此時我壽...]句,此已發心之時,在我壽尚存之際,己
具大利而能生果,彼具暇滿人身已得;非因過失而得,乃行善而得。自今日起,吾乃佛
陀心意所生之菩薩種性,且是一切佛陀身之嫡嗣,語之司庫,意之密持,及怙佑其餘所
化眾生事業之子。現時我亦以血肉軀,盡一切能,唯行作隨順大乘種性之利他事業,漸
於一切學處中均能無過,且成純具功德之大德種姓,於中無有思惟自利之邪念,也不為
過失及重墮而成紛亂,當如是行。

        吾等能如是生珍貴菩提心,猶如盲者拾寶般,是思使已生喜。吾於發心時,於今
時在圓滿佛陀及諸菩薩眾等一切救度者面前使無量眾生最終證得善逝佛性,以及在未獲
彼果間,吾己喚彼等於究竟無上安樂中作為貴客。吾發成就如此利樂有情之願行菩提心,
祈願天與非天等一切六道眾生因我之發心極為歡欣喜悅。山上、樹木、林中安住之
等神衹,直至密嚴天間,一一傳告:[某處某人發願欲安置吾等獲致暫時及究竟安樂。]
心觀聞彼言:[心願歡喜!]此後若現退心或近重墮時,則為現慚之所依。


摘錄自<大手印五支前行指導了義成就乘 > (朗欽加布仁波切 著)